西方現代醫學的靜坐潮流

西方現代醫學的靜坐潮流
近十年間,打坐或靜坐成為西方的熱門時尚,有愈來愈多的科學證據顯示,靜坐具有明顯的自癒能力,不僅有醫學中心提供輔助靜坐課程幫助病人舒緩疼痛、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(NH)也撥款來研究打坐。靜坐為何會成為主流醫學的輔助配方?其靜坐又與中國禪宗的「禪坐」有何不同呢?
文/邱琤惠、高毓霠  
  一群患有高度壓力症候群的患者,在醫師的引導下,閉上眼睛、專注呼吸,並在意識下想像某個意念,如在充滿愛的環境、快樂的狀態等,隨著一呼一吸間,放鬆情緒、身心…。

  這是美國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(Oregon Health and Science University)醫學中心的一景,研究人員們正利用靜坐的輔助療法,治療著波斯灣戰爭中退疫的軍人們。

  他們患有高度壓力症候群,深受著身心的煎熬,在使用過藥物等主流醫學療法後,療效仍有限,最近美國政府撥了一筆款項給大學醫學中心,希望可以透過靜坐訓練與研究,協助他們減緩壓力和身體不適的狀況。

  在國外,有愈來愈多的科學證據顯示,對於慢性病靜坐具有明顯的自癒能力,所以許多大型的研究計劃自1970年代以來陸續展開,甚至而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都撥款贊助學術和醫療機構來研究靜坐,光是一所馬哈瑞西大學就得到800萬美元的靜坐研究經費。

  此外,加上許多政商名流,如前第一夫人希拉蕊、前副總統高爾、知名影星李察吉爾、NBA湖人隊教練菲爾傑克遜,乃至福特汽車總裁比爾等靜坐的愛好者的推波助瀾,而近5、6年的時間,靜坐熱潮更延燒於西方國家中。

  據美國《時代》雜誌報導,全美約有1,000萬個成人學習靜坐,人數為過去10年的兩倍,有各行各業的主流人士,其中至少約有10,000名以上是執業醫生,可見靜坐在西方不僅成為醫療輔助處方,更成為生活的一部分。

靜坐對身心的影響
  從醫療保健的角度上,靜坐對於身心健康的助益,已經在許多方面獲得科學證實,讓東西方世界都開始以養生、保健,甚至醫療的觀點看待這項源自宗教的修行方式。

  科學界對於靜坐研究的濫觴,起於1960年代末期的美國,當時哈佛醫學院心臟學家班森(Herbert Benson)訓練心血管疾病患者每天靜坐20分鐘,結果發現病人的血壓、心跳次數均趨向正常值,氧氣消耗量、二氧化碳製造量與血清乳酸分泌量也減少了。而以靜坐為主題的首篇指標性研究,則是由美國學者瓦歷斯(K. Wallace)於1970年在學術專業期刊《科學》(Science)發表。

  於交通大學電機與控制工程學系擔任教授,長年研究禪坐之生命系統的羅佩禎談到:「這篇研究透過多項健康或改善疾病的指標,探討靜坐對身心狀態的影響,它引導包括醫界在內的國際學術界,開始正視『靜坐』這回事。」透過這些生理狀態的監測,學術界以科學化的角度揭開靜坐的神秘面紗。

  羅佩禎表示,目前在國際上一些研究論文發表中,已經證實靜坐對於減低心理壓力及高血壓有幫助,目前已搭配降血壓藥物作為處方,且的確可以降低用藥量,達到降血壓的功效,或改善心血管疾病。雖然靜坐目前仍無法在主流醫學中完全取代現代醫藥技術的角色,但是靜坐在疾病治療與預防上的地位,已經逐漸被主流醫學肯定,人們學習靜坐的動機也從早期追求壓力放鬆,轉為預防、延緩或控制高血壓、心臟病、偏頭痛、慢性疼痛甚至癌症等生理疾病,甚至包含憂鬱症、躁鬱症治療等層面的心理疾病。

  靜坐對於大腦的影響,更是引起高度關注。羅佩禎談到,靜坐能讓腦部產生異於一般狀態之低頻α加強、θ波變化等,與人類智力發展有關的大腦額葉活動也會增強,促使想像力、創造力與靈感的出現,具有激發潛能的作用。美國麻省總醫院(MassachusettsGeneral Hospital)的拉若(Sara Lazar)醫師針對有靜坐經驗受測者的大腦核磁共振圖(MRI)研究發現,靜坐能增加了前額葉腦皮層(prefrontal cortex)和右前腦島(rightanterior insula)等腦皮層區域的厚度,這些區域與人的注意力、內感之敏感度和感官資訊處理能力密切相關,通常這些部位應該是隨著年齡而減少的部位。

  「對於靜坐的研究累積至1998年左右,引發了對於靜坐功效的統合性推論,就是靜坐有助於延緩衰老(anti-aging)。」羅佩禎表示,從有效調節體內賀爾蒙、提昇免疫功能、強健心血管循環系統、活化腦神經…到最佳情緒管理與心智潛能開發,這其實都是一種「natural way for anti-aging」(延緩老化的自然之道),也是因醫藥發達得以延長壽命,但卻無力抵抗老化的現代人,最感興趣的。

禪坐,與宇宙能量產生共振
  有14年禪修經驗的羅佩禎指出,西方也常將靜坐,解讀為「禪坐」,但是,「西方普遍認識的禪,是源自日本禪而來,衍生為修心養性、將人生道理落實在生活的「生活禪」,與中國禪宗的禪不同,因為禪宗所謂『禪』,是『直指人心、以心印心、傳佛心印、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』,有很大的不同。」

  羅佩禎進一步說明禪坐與靜坐的差異,「禪定就是真正與禪的能量共振!與純淨的靈性本體頻率接通後,進一步本體智慧、造化與生命頻率能量達到共振,」不是透過人的想法、意識能達到的,「而是要能跟一位已證入此境界的上師相應共振」。而西方的靜坐方式,多以冥想、觀想、意念引導某種狀態,或想像讓自己處於某種環境中,「這是靠人的意識引導而產生,只能稱為靜坐,這與禪坐不同,」羅佩禎以己身體驗分享,她接觸過許多宗教或修行方式,也有許多有相當能量的法門,不過何謂真正的『禪』?

  「關鍵在於,那個能量可不可以帶領我們直指本心、超越意識開啟自性智慧,而明心見性、解脫成就。」羅佩禎堅定地說著。

  她接著解釋,中國哲學中提到的「天人合一」境界,是因為人調整自己的頻率,與地球產生共振,進入人與自然的和諧狀態。

  她解釋,這樣的境界,還是停留在佛家所說的『有相界』中,因為除了人的身體會死亡外,地球也會滅亡,「而『禪』最殊勝的,就是可以進入心靈,超越我們所處的時空現象,進入到心靈與宇宙本體真理的共振,除了讓身心回歸健康,還能進一步提升靈性的層次。」羅佩禎說。

(全文請詳見禪天下雜誌 NO.80)

Leave a Reply